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胶片时代的“前数码”试验

2021-1-4 11:09/ 发布者: fzhxsy/ 查看: 809/ 评论: 0/原作者: 撰文/李世雄

来自西部的色(二)(1989)  李世雄 摄


秋(1987)  李世雄 摄


乡村(1988)  李世雄 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出现过不用暗房特技的彩色负像照片,肯定在很久很久以前,只是我孤识寡闻而已。我玩摄影的物质条件很差,三年前才偶尔接触彩色反转片,也没有能力将其做成彩色照片。这几年每年都举办大型个展或联展,用片量很大,自然就想起利用那些闲置在幻灯片框里的透明正像。于是找出一些去当成负片扩印,居然有几幅出现了意外的理想效果。我为这种犯规的有趣而窃喜不已,竟乐此不疲而不能自拔,以为这种“反转影像”很能说明我前几年提出的摄影艺术审美的“平行对应距离”的理论(详见《论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一文,载《摄影美学初探》一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9年,我在个展中挂上几幅负像照片,竟反应颇佳,观众说有“新意”;1990年,在我个展中负像照片的比例更大,且多为风光题材,形式与内容较为统一,观众更觉喜爱。但一般人多不知如何“摄来”,以为摄影做不到这种效果,殊不知这正是最百分之百的摄影,有些底片还是很一般的、毫无特色的,甚至是废片。但是,最后一道程序的逆反常规的方式,竟有“救死扶伤”,变废为宝,并出常入异,化淡为奇之功效,令看惯了正常影像的外行观众大呼“创新”。

来自西部的色(四)(1989)  李世雄 摄


来自西部的色(一)(1989)  李世雄 摄


来自西部的色(五)(1989)  李世雄 摄


来自西部的色(三)(1989)  李世雄 摄


  于是,这也让我悟到:创新的标准因人而异,就视觉艺术而言,关键在于各自的视觉经验。前文提到的所谓摄影艺术审美的“平行对应距离”的概念,指的“平行”就是物化为被摄体——镜头——感光片的平行关系;“对应”体现为被摄体——图征影像的对应关系(绘画艺术是不“平行”的“对应”),而“距离”则是在此之间的审美把握。所以不管是“正—负—正”对应(如正像照片),或是“正—正—负”对应(如负像照片),都向人们提供了摄影艺术的审美机会,只是“距离”大小的问题。“距离”太小无所谓新奇,“距离”大易生新感,“距离”太大易超出观众的视觉经验而不予确认。但只要是在“平行对应”的关系里,就是在摄影艺术的范畴内,蓝色的天空你把它变成黄色,橙色的向日葵又拍成紫色,明媚的田野一下子翻成阴沉而略带恐怖的无底空间,神圣庄重的寺宇庙堂都渲染为充满神秘气息的彼岸……并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按我们通常的习惯是用负片去放成正像,现在却有正像透明片做底版去放成负像影像照片,结果使一切都“异常”了:昼夜逆反、黑白颠倒,自然中的所有色彩都往各自的补色转化,浑然不清的影调强化了,沉闷柔弱的反差生硬了,不知不觉之中,你完全改变了自然界的光影色彩关系,同时也使原来平淡无奇的影像大大提高了视觉冲击力。一念之间,尝试的奇特效果被戴以“创新”之冠;犯规之下,废品与佳作有时竟是一步之遥……

  如果说创新的道路千万条,那么其中必有一条是追求陌生、超越经验。而这种追求与超越又常常得之于违反规则与逆反心理:或希望出常入异,或偏要“救死扶伤”。(原文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摄影家》杂志)

香港(1987)  李世雄 摄


向日葵(1988)  李世雄 摄


田园(1988)  李世雄 摄


寺院(1989)  李世雄 摄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李世雄

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任教于厦门大学传播学院。

长期从事摄影教学、摄影理论、摄影创作、摄影组织及摄影商务,

曾应邀担任全国著名的“艰巨历程”(1988)和第27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2019)等大展(赛)评委。

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会员和“中国摄影事业突出贡献工作者”称号。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