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钟南山:逢危有我 八秩不辞

2020-3-19 10:08/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1308/ 评论: 0

  17年前,是他,领军战非典;17年后,又是他,披挂上阵,四处奔波,冲到抗击新疫情的第一线,给全国人民吃下定心丸。他就是钟南山。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被称为“国之重器”的老人,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成就奖获得者,其实是八闽之子。



关键先生

  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然而1月18日傍晚,说这话的人匆匆挤上了从广州出发的高铁,目的地,武汉。

  很显然,84岁的钟南山,遇到了“特殊的情况”。

  1月20日,历史或将记住,对于防控“武汉肺炎”疫情而言,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

  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钟南山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局面。

  “看到钟南山就安心了”“有钟南山在,稳住我们不慌”……在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84岁的他临危受命,又一次扮演了关键角色。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17年前——

  “按照你们的看法,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

  “中国医护人员的防护有没有到位?”“没有!”那是2003年的4月,北京。面对中外记者,钟南山的“耿直”,引来全国哗然。很快,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被撤换。我国抗非典战役打开了新局面。

  在2015年出版的《钟南山传》里,透露了当年的一个细节。2003年清明节,钟南山与家人一起为父母亲扫墓。

  “爸爸,怎么办?我想说出事实,可又不能……”他双手下意识地握在胸前,喃喃低语。

  心中的纠结,可想而知。




敢医敢言

  2003年4月,钟南山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王志问他:“你关心政治吗?”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公开质疑非典病原是衣原体,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创下最高的非典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钟南山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了最好,也因此获得了极高声誉。2009年,钟南山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的一句话引人注目:“在关系抗击非典成败的重大问题上,他能置自身荣辱得失于度外,力排众议,坚守科学家的良知……”同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唯一一项特等功、广州市授予的“抗非英雄”、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虽屡获殊荣,但钟南山始终认为,“我不过就是一个大夫”。在钟南山看来,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多年来,钟南山对病人的好,很多患者都曾经历过:不分年龄,不分贫富,即便对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钟南山都一视同仁。

  “非典”患者梁合东深情回忆道,他当初患病时非常狂躁,五六个人都制不住他,但钟南山来后没费太大力气就把他压住了,“钟院士让我屏住呼吸,张开喉咙让他看,我一下子就安静了”。

  直至现在,在繁重的科研之外,钟南山仍坚持每周三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出半天门诊。

  “我不是通才,面对疑难杂症,也有无解的时候,但我知道应该请谁来会诊,共同为病人解决问题。”钟南山说,他借助网络和国内400多个医疗点建立联系,最多的时候有8000多人共同参与查房。在网络上,他们还和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专家就一些典型病例联合查房,交流诊治经验。

  SARS过后,钟南山仍然以敢说著称。

  2016年,钟南山80岁。那年生日,他收到一份礼物。一幅字,四个字,“敢医敢言”。

  这份礼物,一直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医学世家

  “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1997年,年过耳顺之年的钟南山写过一篇文章——《一个院士的生命历程——钟南山自述》。

  1901年,福建厦门一户姓钟的人家抱养了一个男婴,取名钟世藩。

  这个钟世藩,就是钟南山院士的父亲。

  1917年,16岁的钟世藩入读厦门同文书院,五年之后,他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钟世藩经过8年的专业深造后博士毕业并留校当助教。当时的大学,严进严出,钟世藩同期入学40人,只有8人顺利毕业。

  也就在协和医学院,钟世藩遇到了同样来自厦门鼓浪屿的护理专业同学廖月琴,两个身在异乡的同乡人互相仰慕互为吸引,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1934年,钟世藩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学习病毒学,两年后回国出任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主任。

  1936年,钟世藩和妻子廖月琴的第一个孩子钟南山出生了,他们成了同事眼中令人羡慕的幸福之家。

  钟南山出生的时间是1936年10月20日,按星座分是天秤座。这一星座,以擅长平衡“著称”,但他的人生显示,他并不愿意平衡。

  钟家的幸福时光很短。第二年,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遭到日本侵略者疯狂的轰炸。钟世藩的家不幸被炸塌,一岁多的钟南山被压在废墟底下,是死里逃生的母亲和外婆从瓦砾堆里把他扒了出来,多年以后钟南山回忆道:据我姨妈告诉我,当时我的脸已经发紫,再晚一步可能就救不活了,是外婆和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淞沪会战之后,国民政府决定中央机关内迁,钟南山就这样跟着父亲和母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他们先是到长沙,之后又辗转进入贵阳。

  抗战胜利之后,钟世藩出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前,他拒绝执行国民党要他前往台湾的命令,把医院所有的一切移交给解放军。

  新中国成立后,钟世藩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于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是新中国第一批有资格招录研究生的教授之一,他的妻子廖月琴则作为创建人出任广州肿瘤医院副院长,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定格在广州。



匠心仁厚

  钟南山个性活泼好动,且异常聪慧、懂事。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他渐渐对医学有了兴趣。

  一天,钟南山发现家里多了一群可爱的小白鼠。这可把好奇的钟南山乐坏了,他以为这是母亲专门为他找来的玩伴,便急急忙忙地跑去问母亲。母亲笑着反问他:“那你喜不喜欢那些小白鼠呀?”“喜欢!”钟南山脱口而出。看着钟南山特别认真的样子,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用来做实验的小白鼠,可不是给你玩的。不过可以在父亲的允许下照看小白鼠。”

  原来,钟南山的父亲在美国学成回国后,他的特长是从事乙型脑炎病毒的培养和分离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科研题目是小鼠胚胎培养病毒。由于当时科研经费比较缺乏,他就用自己的薪水买来小白鼠,在自家的书房里做起了实验。从此以后,每天放学回家,钟南山总爱到书房里逗弄小白鼠玩。

  父亲见钟南山对小白鼠这么热心,就有意让儿子多与它们接触。他觉得,熟悉小白鼠的习性、生理与机能,对于学医之人,是很有好处的。他与钟南山商量,要他帮助自己照看小白鼠。从此,钟南山就成了家里的“白鼠饲养员”,也是一名最负责、最有耐心、最称职的小饲养员。

  就这样,作为一个小饲养员,钟南山开始逐步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医学、医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照看小白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他的观察力、耐心和责任心,而这些,正是一个医生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后来,钟南山从广州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初中)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钟南山是一名优秀学生。他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他爱钻研、爱思考,因此成绩总是优秀。

  除了成绩好,钟南山还是个好干部。青少年时期的他已懂得做事情要多为别人着想,尊重人,要真心真意为大家服务。因为母亲告诉他: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别人有困难时要热情伸出手来……

  1955年,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当时我在华师附中的一个同学考上了北大物理系,他对我说,‘钟南山,你能不能借我点儿钱,我坐火车没有钱。’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南山,你不知道,我们为了准备你的钱都很困难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没想到,就在我出发前几天,妈妈把我叫到面前,手里拿了20元钱,对我说,‘把这些钱拿给那位同学吧。’那时的20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00元。”

  “文革”期间,钟南山的父亲被打成“反动权威”,母亲也在这场劫难中不幸去世。

  钟南山说:“妈妈去世时才56岁,她走得太早了。但妈妈生前哪怕是一点一滴的事情,我都不会忘记。如果说在治学严谨上,我是受父亲的影响,那么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她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往往就在于对别人无私的奉献。”



追梦狂人

  出生于医学世家,钟南山从医,可谓“命中注定”。但他回忆,自己的呼吸疾病研究之路,并不平坦。“从对我本人心理的压力来说,(SARS)还不是最大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1979年10月,在他43岁生日当天,钟南山远赴英国,开始为期两年的进修。为了节省经费,他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是火车。

  在英国,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承认,钟南山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查房和参观实验。他的导师只允许他待8个月。换言之,提前滚蛋。

  “我一定要争口气”。钟南山写道。他从自己身上抽血,做了近30次试验。为了研究“吸烟(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课题,他猛吸一氧化碳,冒着生命危险让自己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22%,相当于一个人连抽60多支香烟。

  最终,他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发现了其推导的不完整性。事后,导师告诉钟南山,他想待多久都可以。

  如果这是一个视频,如果网友可以发弹幕,上面一定会写着“真是个狠人”。

  凭借着这种科学精神,钟南山已取得诸多不凡成就,赢得了国际广泛赞誉:在《柳叶刀》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近20部;凭借多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患有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等疾病的人群进行了有效治疗;主持制定了甲流、慢性咳嗽、慢阻肺等多种疾病诊疗指南,尽量做到与全球最新诊疗模式的无缝对接……

  1984年,钟南山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成功了。


医者仁心

  2015年,钟南山院士回厦门到鼓浪屿医院调研医改时,与他的舅妈陈锦彩,他小时候和他一起长大的小玩伴周菡一起合影。钟家与周家有一段不浅的渊源。

  周菡是谁?是我国著名内科专家,和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同时被评为一级教授的周寿恺的女儿。周菡的母亲黄萱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是当时鼓浪屿巨富黄奕住的女儿,后来成为国学大师陈寅恪最后一任助教。

  最晚从流落贵阳开始,钟世藩和周寿恺这两位从厦门走出的医学教授就成了莫逆之交,两家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

  可惜,同样是因为那场浩劫,周寿恺先生于1970年被折磨致死。

  钟南山少年时期曾深受周寿恺先生的教诲,在一次纪念周寿恺先生的座谈会上,他这样说道:他给我讲故事,教我医学知识,我最难忘他的博学、宽容和爱国情怀,他是一个好朋友般可亲可敬的长者,一个为人处事的榜样和老师。

  1973年,周寿恺的夫人黄萱以助教的身份从中山大学退休,2001年,黄萱身染绝症住进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了钟南山院士的病人。2001年5月8日,黄萱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在母亲黄萱的追悼会上,周菡两次提到钟南山院士:

  今天,我们在这妈妈最爱的鲜花丛中,与她告别,送她远行——与阔别三十一年的爸爸去相会。

  ……

  感谢钟南山院士和他领导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呼吸病研究所的医生和护士们。是他们精湛的医术和精心的护理,一次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妈妈的生命,使她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中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大人物”般的医疗和看护;让她体会我们全家和所有亲友对她的挚爱以及她在大家心目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有了这宝贵的时间,才使我们有可能细细地回味妈妈走过的人生道路。

  ……

  一个普普通通妇女的一生,却与这许多事业大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黄奕住的女儿、周寿恺的夫人、陈寅恪的助手、钟南山的病人……这也许是一种偶然?但更可能是一种必然。这告诉我们,平凡与伟大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像妈妈一样认认真真地做人。

  上面这段往事,既是钟南山院士医者仁心,也是敬重长辈和故乡情怀的体现。据厦门本土作家欧阳鹭英在一篇文章中介绍:钟南山院士有三位姑妈,一位定居香港(钟明昭),另两位一直生活在故乡厦门(钟明秀和钟明贤),三姐妹都活过一百岁,钟南山院士只要回厦门,必定会去看望她们。

  2015年,钟南山院士回厦门到鼓浪屿医院调研,记者问他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在鼓浪屿住的地方,他不假思索就说出“漳州路64号”,那正是他母亲的娘家。

  也是在这次调研中,钟南山特别郑重地在鼓浪屿“给这座岛留下最美承诺”的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回忆小时候在鼓浪屿的时光,钟南山如数家珍:“过了70年了,我还记得外婆家五香肉的味道,还有舅舅(笔者注:廖永廉医生)带我去沙滩游泳的情景。我在鼓浪屿最长曾待了三个月,那是1948年的时候。”

  他很喜欢厦门人熟悉的旋律《鼓浪屿之波》,那是故乡的音乐。

  “我和老伴都喜欢这首歌,一听到它,我就能想起家乡的味道。”钟南山院士说。




跨栏高手

  “我测得的百米速度最快是11秒2,在1959年。”

  1959年,23岁的钟南山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在首届全运会上,他以54.4秒的成绩刷新了男子400米栏全国纪录,并夺得男子10项全能冠军。

  你没看错,他是个“运动员”。此前,1956年,钟南山因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院)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他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

  那届全运会不仅给他带来冠军,还让他与妻子李少芬结缘。“钟南山在当时是北医里很厉害的田径运动员。”李少芬回忆,为了全运会,“两人经常一起训练,慢慢就好了。”

  李少芬是谁?1952年至1966年在国家女篮效力,是首届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我跟钟南山有不少共同语言,特别在体育方面,他认为体育运动能锻炼一个人的承受力和上进心,我很赞同。”李少芬说。

  他们的女儿钟帷月,没有接过父母衣钵,而是主攻游泳,曾获得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在1994年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这是什么神仙家庭!

  “运动对我保持身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八十多岁的钟南山,一直坚持健身,一口气十个引体向上,手臂肌肉吊打小伙子!

  关于健康,钟南山还有一句名言:“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

  健康地活着,这是无数人的心愿。然而,哪里有岁月静好,那里总有钟南山们负重前行。

  17年前的春节,因为第一例危重肺炎病人出现人传人现象,他大年二十九晚上连夜组建隔离病房,取消一线人员休假,同时采购物资……

  那年大年初三,钟南山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来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沿。

  “如果下一次SARS来临,我们有信心第一时间完成诊断。”2018年9月的一天,在广州举行的一场国际论坛上,钟南山如是说。

  如今,下一次“SARS”来了。

  他大胆地说出人传人的声音,并公开说没特别的事不要去武汉。

  可他自己却去了武汉,以他年轻时跑百米的速度。

  其实他一直在跑,从他的父亲开始,从福建厦门开始,跑向广州,跑向北京,如今又跑向武汉。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