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环境!环境!!

2020-2-22 10:07/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793/ 评论: 0

  近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指出,地球环境污染形势危急,对人类健康的危险日渐加剧,假如不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到2050年,污染物质将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和神经发育,在亚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造成数百万人过早死亡。

  这份由全球70多个国家的250名科学家共同编制的报告指出,按照目前的进度,全球无法在2030或是205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淡水系统的污染将使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而污染物中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则会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和儿童的神经发育。

  但报告同时强调,国际社会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只要能够争取到公众、企业和政治领导人的支持,就能改变过时的生产模式,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潮水入侵家园 总冠军  摄影师:SL Shanth Kuma

简介:印度西部滨海城市孟买的一处棚户区遭到巨浪袭击,一名40岁的渔民被冲出屋外,所幸被其他渔民救了出来。由于气候变化,这座被填海造地的城市正面临着更大的沿海洪水风险,如果不采取行动,这里的居民将会长期生活在危险中。



世界环境面临的问题

  当前,普遍引起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污染、臭氧层耗损、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物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洋污染等。还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

  环境恶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全球生态面临越来越多的破坏。自然环境各要素内在的配置机制发生失调,环境质量正在恶化。

  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现代化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以至牺牲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忽视宏观调控和全球协调的倾向。生态环境污染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 而是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改造自然过程中共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发展中国家问题更加突出,往往主要依赖粗放经济追求经济增长,长期以来,环境国策被置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只讲治理经济环境, 不讲治理生态环境。在治理环境的对策上不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而是先主动污染后被动治理。在全球环境治理上,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往往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很少协调对策。

图瓦卢潮水之下 环境变化奖  摄影师:Sean Gallagher

简介:由于海平面上升,大洋洲岛国图瓦卢的土地侵蚀加剧,较小的岛屿逐渐被完全淹没。


森林遗迹 气候行动及能源奖  摄影师:J Henry Fair

简介:已有12,000年历史的德国汉巴赫森林被一家电力公司收购之后,用于采挖褐煤。现在,这个曾经与曼哈顿面积相若的大森林,已锐减到不足原来的10%。


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平等及可持续发展奖  摄影师:Frederick Dharshie Wissah

简介:因森林砍伐,该地区缺乏洁净水源,一个小男孩正趴在地上喝脏水。


中国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战略地位不断提升。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写入宪法和党章,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其次,污染治理持续加强。上世纪70年代,官厅水库污染治理拉开了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序幕。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再次,生态保护稳步推进。多年来,我国逐步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进入新时代,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人民的家园日益美丽动人。

  再其次,法律法规日益完善。1978年“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被写入宪法,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进入新时代,我国制定和修改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守法程度之好前所未有。

  第五,公众参与日益广泛。我国坚持发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进入新时代,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绝望的举措 年度青年摄影师奖  摄影师:Neville Ngomane

简介:专家建议应每一至两年,为犀牛进行一次“除角”,以免犀牛遭到偷猎。


Sleep Fatigue 入围  摄影师:Amdad Hossain

简介:一个女人在肮脏的河岸上睡觉。


Trash 入围  摄影师:Sebnem Coskun


Black Truth, Black Pain II 入围  摄影师:Aragon Renuncio Antonio


全球环境治理的未来之战

  从全球绿色治理角度而言,中国希望历史排放大国能够承担责任,通过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帮助新兴发展中国家减轻环境负担;同时,中国当前的总量排放水平又使自身处于不得不承担大国责任的地位。美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更多地体现为“不为”。中国的全球环境治理战略部署需要将美国的行为逻辑纳入考虑。对于美国积极推动的国际环境倡议,要明确其背后的利益诉求;对于美国置身事外的全球环境行动,要根据中国国家利益来决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服务于中国经济崛起的总目标、保证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可持续发展,这应当是中国参与全球绿色治理的最主要考虑,也是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依据。

  尽管中国延续并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但中国的角色在众多国际领域面临着“被转换”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始终将中国作为竞争性伙伴,要求中国在全球公共品领域承担更多责任。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后,全球对中国所寄予的希望更甚于欧盟。毫无疑问,发展低碳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优势所在。但如果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承担过多责任,形成为“道义”而不得不真“输血”的局面,则会延缓国家实力增长的速度。无论是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议题中,还是美国试图重塑环境规则的制度设计中,中国必须要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以本土生态环境和国家经济竞争力为度量,来制定符合国际格局变化的对外环境战略。

  从长远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在于构建符合长期国家利益的、更为公正的全球绿色治理秩序。但从现阶段来看,“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具有区域性质和多边性质双重属性的新型机制安排,需要分层次分步骤完成长远目标。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与国家治理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中国的全球环境战略。

Lungs of the Earth 入围  摄影师:Ian Wade


Sweet Dreams 入围  摄影师:Aragon Renuncio

简介:一个女孩在她教室里的桌子上睡觉。摄于因为全球变暖,降雨量在 35 年内增加了两倍的非洲北部萨赫勒。


Daily Labour 入围  摄影师:Yousuf Tushar


My climate my future 入围  摄影师:Souray Karmakar


Invisible 入围  摄影师:Valerie Leonard

简介:摄于尼泊尔的垃圾场,拾荒者终日在垃圾堆里,翻找有用的材料或贵重物品转售。


Sewing Net 入围  摄影师:Tran Tuan Viet

简介:工人正制作细密的捕鱼网,长远来说会令鱼类品种减少,破坏海洋环境。





上一篇:始于聆听的鸿鹄大志下一篇:年味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