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影像见证时代变迁

2023-1-26 15:13/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328/ 评论: 0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几年间,极少数外国摄影师幸运地来到中国,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朴实生动的影像,成为一个时代节点的珍贵记忆。

1980年9月,上海,打乒乓球的小朋友。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1978年,一批外国摄影师紧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踏上这块生机盎然、百废待兴的土地,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当代中国社会的点滴画面,悠闲缓慢的市井生活、袅袅炊烟的农耕乡舍,淳朴的面孔、单调的服饰、简易的出行,这些朴素影像中的每个符号、每个元素都可能成为解密图片幕后故事、找到特定年代感的钥匙。这些看似遥远而陌生的图片,从一个侧面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个以私人记者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人士,马达罗用他自己买的二手柯尼卡相机拍摄了1976年至1990年间中国各地的彩色照片3.5万余张,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著作。他说自己有着42年的拍摄中国的情结,此次特地从意大利前来出席展览是他第208次来到中国。他特地带来了自己的私人珍藏:4岁时看过的一本《儿童的梦想》小人书,种下了要来中国的种子;6岁时的汉字练习本,学写中国字、画着来中国的地图;第一本意大利版的《中国画报》周刊,丰富的图文打开了他对中国的认知和好奇,并为此编写了将近40页的中国路书……他说自己是文字工作者,并不是职业摄影师,也从未想到有一天能在中国看到自己多年前的作品与中国摄影师的新作两相对照并置展出。他称赞此次展览独具创意,希望能巡展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看到中国的巨大发展变化。他自豪的宣称自己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亲历者,“第208次是最美好的一次重逢。”
  而在1985年以自由摄影师身份来到中国,从此开始其30余年的中国拍摄之旅,在中国积累了60多万张照片的阎雷来说,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他在中国安家、娶妻生子,还能用流利的中文介绍自己拍摄中国的缘起。

1973年6月,买冰棍。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1979年,北京,年轻的妈妈,将孩子和煤气罐放在竹编儿童车内,推着飞快前进。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 摄


1979年,北京的学生们在等候校车。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 摄


20世纪80年代开封 两个小孩正在小吃摊前吃凉粉。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一位英国学者的研究指出,当代人的生活经验和上一代人的生活经验的连接机制已经崩溃,人们始终处在一个永远的当下状态之中。随着工业化、全球化的推进,人们与自己过去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越来越疏远,精神的沟通与联系不断弱化,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不久的“过去”都已经遥远而模糊。而失去了与过去的联系,人会变得无所依附,只能“无根地活在当下”。这些西方摄影师的作品,着眼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到亲切,更能唤起观众的记忆、产生共鸣,彰显了摄影见证和记录历史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让我们想到摄影应该在重建人与历史的“联接机制”中充分发挥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1980年8月,上海一对新人在拍结婚照。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20世纪80年代火车停在开往西北方向铁路线的一个车站,在中途停靠的站台上,旅客们下车伸展四肢,向停在站台上的售货车旁的售货员购买些饮料和食品。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1973年,山西大同进厂的工人。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1979年,诗歌教学。  伊芙·阿诺(美国) 摄


1973年8月,书店内景。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1979年,居民家里的电视机。  伊芙·阿诺德(美国) 摄


1980年,上海一名女士在美容烫发。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1976年5月4日,广州中心大街汽车站。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1980年,重庆长寿江边。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20世纪80年代西安,从钟楼上的走廊探出头拍下城市的主要大街的照片。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1979年,四川万县,交通管制。  阎雷(法国) 摄


1980年,上海黄浦江上的帆船。  布鲁诺·巴贝(法国) 摄'


1988年,山西大同。火车司机。  阎雷(法国) 摄


1986年,北京长安街,上海牌轿车。  阎雷(法国) 摄


1979年,北京民族饭店窗外景象。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 摄


1985年,沈阳,下班的人群。  阎雷(法国) 摄




上一篇:动物界的喜剧大赛下一篇:夜色如澜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