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企业家之眼 查看内容

蒋澍 光影造梦人

2022-5-7 10:46/ 发布者: fzhxsy/ 查看: 984/ 评论: 0

  成功的企业家,亦可能是优秀的摄影师。他们不但为当地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将企业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带到了摄影文化的推广上,并且身体力行地在努力。《 海峡摄影 》携手企业家摄影协会( 深圳 ),推出“企业家之眼”栏目,为您品读那些融入到摄影作品之中人生感悟。

■ 本期主持嘉宾 潘朝阳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 本期访谈嘉宾 蒋 澍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蒋 澍

策展人、制片人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第十一次文代会代表

◎ 2018年9月,获得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策展人奖。

◎ 2019年9月,荣获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创意与商业类评委会推荐作品奖。

◎ 2020年1月,获得江苏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表彰。

◎ 2021月7月,多幅作品入选第18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

◎ 2021年10月,多幅作品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潘朝阳:从2019年的第27届国展,到2021年的第18届国际展、2021年的第28届国展,看到你的作品跨度很大,反差特别大,影像也比较独特,所以我印象深刻,我好奇的是在这两年期间,你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蒋 澍:2020年春节期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我们一度失去了习以为常的生活。两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似乎出现了更多我们要应对的问题。我就在想,我们除了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兴趣之外,还有对于人本身、对自己的内心感兴趣,探索自我成为我两年一直在思考的艺术方向。


  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结合,在2020年之前,我更多的是探索了作品的一种形式的语言,艺术应该不断去创新去革新,要在艺术中体现对于时代的关注和表达,所以我想要回到对于内容的关注,对人的关注,通过影像,去表达一种立场、一个态度、一种思考。每个艺术家的创新都很艰难,大家都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不论艺术的尝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我觉得我应该去超越自己。这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是一个艺术家的职业美德,也是一个艺术的基本要求。


  创新的探索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很痛苦、焦虑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我找到的不仅是一种视觉语言,实际上是在力求找到自己,甚至是塑造了自己。所以摄影是帮助成长的,而且我觉得摄影有一点特别好的地方是,它不断地同自我进行一种非常深刻的、有挑战性的伦理探究:一个人,你应该是怎么样的?


掰腕  蒋澍 摄

人格充满了一种对立性:坚强与脆弱、同情与冷漠、专横与谦卑、

领导与顺从、耿直与虚伪、勇气与自卑、聪明与勤奋、幽默与忧郁。

人生不是一个完成品,而是一个不断挣扎、奋斗、失败、再奋斗的过程,这种努力本身自有其价值所在。


思考的自我  蒋澍 摄

“生命如同洋葱;当你剥掉它一层外皮,有时你也会为它流泪。”

 认识自我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虽然自我探索的过程是痛苦的,

但自我探索的结果是令人喜悦的,这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镜像  蒋澍 摄

镜子完全局限于表面,透过这面镜子所描绘的脸孔不能表达一个人真实的本性,

只能提供一个外貌,是一面“伪镜子”。而真正的面目似乎已遗失在镜像里,

或者遗失在观看映像的凝视中。我选择将自己从自己的形象中抹去,把迷团留给观众。


  潘朝阳:我们谈起观念摄影,大家就会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夸张的、魔幻的,甚至是恐惧的等等,你为什么喜欢观念摄影?谈谈你对观念摄影的理解。


  蒋 澍:在现当代艺术思潮中,我研究最多的是超现实主义。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出生于俄罗斯的法国画家马克夏加尔,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描写自己的,可以看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自由幻想,他把时空的限制打破了,把不同瞬间、不同场合,同时表现于一个画面,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他的这个世界再反过来感染了我们。


  超现实主义之风在20世纪以后不断发展,很多的艺术门类、很多的艺术家用不同的手段表现奇异的梦境,摄影也是其中的一种手法。这种思考方式,这种对梦境、对非理性世界的表达,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的艺术家在用超现实主义的语言来进行创作。许多的摄影家已经摒弃了传统摄影理论中描述的那些透视、构图以及色彩运用等等的这些法则,开始了更加自我、更加自由的创作,他们重视作品中所凸显出来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也更加强调世俗生活的矛盾和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表现手法更加个性化。


  在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的眼里,世界是不受限制的,他们将摄影和后期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的无限的想象力和最大的创意,对现实空间进行了再构建,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把个人的理念加于事物之上创造出与现实完全脱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空间可以无限的广阔,超越我们原有认知的存在。


  所以观念摄影它不仅是一种创意和技法的体现,更是一个摄影师思想理念的表达。


坠马那晚的梦  蒋澍 摄

2019年12月的一天,跳障碍时我坠马了,那天晚上做了这个梦


艺术之旅  蒋澍 摄

 我喜欢旅行,发现还有许多艺术之旅亟待我去开始,在那里会找到穿越时空的浪漫情怀。


蒋澍创作手稿


  潘朝阳:观念摄影作品通常颠覆人们的认知,请问这些灵感从哪里来的?


  蒋 澍: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灵光乍现,我不这么认为。现在艺术的创作讲求技巧之外了,更讲求创作的理念、想法和观念的探讨,观念的表达了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点。灵感是一种琢磨不定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味的依赖于灵感,或是神来之笔的出现,创作有可能会处于一个遥遥无期的等待的状态。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出发点可能是一个奇想,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策略,有一个诉求和理念,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摄影创作,从科学的方法的看,应该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于整体的摄影创作体系,自己要做出一个规划和整理,要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创作技巧、理念、形式和内容,这也是一种属于另外一种创作灵感的来源。


  一个艺术家,无论多么勤奋,即使24小时不睡觉,扑在生活第一线,也不可能洞察世上所有人的生活。那么就需要一种能力,把别人的生活得来的那种间接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可以把纸上的生活、把阅读得来的生活、把道听途说得来的生活,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的资源。我所钟爱的小说、诗歌、电影、绘画、哲学、音乐等等早已塑造了我,它们慢慢的成为我思维中的有机组成,成为我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创作来源的一部分。


  平时有一个习惯,看书的时候觉得哪个地方合适或者有什么感想,就会把很简单的几句话写到卡片上面,写了一大堆,有一天在这堆卡片里面寻找一些资料,当我就拿到一张卡片的时候,突然就想,卡片上的文字为什么不能成为我创作的内容?我可以把卡片上的文字变成小人书中的画稿,去作为我摄影最终呈现的一个个影像。卡片上写下的笔记就是我需要的内容和素材,随后有了一种创作的思考方向。接下来的是作品要如何的呈现,最终的完成面貌是什么?如何能够恰到好处的表现最初的观念诉求?


藩篱  蒋澍 摄

有人在的地方就存在藩篱,生活中许多令人左右为难的问题,都和藩篱有关。

藩篱并不指能够精确到几尺几寸的物理距离,更多带有的是心理上的意义,

它不可名状,却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亲疏。

心理上的藩篱保护我们处在一个平和、舒适的情绪状态当中,不受他人情感压迫。


一个人,你应该是怎么样的?  蒋澍 摄

文学作品有一种永恒的力量和长久的生命力,

伟大的作品在它们产生之后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之后,

还依然邀请我们带着一种清新的气息来阅读它们,通过阅读,帮助我们成长,

而且不断地同我们进行一种非常深刻的、有挑战性的伦理探究:一个人,你应该是怎么样的?


平衡  蒋澍 摄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是在关系中产生的,而所有的关系中都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潘朝阳:在你的作品中,为什么会选择自己做为主角?


  蒋 澍:我的作品表现的是自我的记忆、情绪、心理、认知、状态等,我用影像的方式将自己作为一种他者,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来观看自己,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观。从项目的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当演员自己当导演自己当摄影师,主要有四点考量:第一是有的作品有自嘲的意味,第二是肖像权的归属 ,第三是费用的问题,第四是时间的安排。渐渐的,我习惯了站在相机前表演自己,我认为自己是无比勇敢的。在此过程中,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我把自己内心的所想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传达了自己的一种意念、情绪与理解。


博物馆头脑风暴  蒋澍 摄

身处这独特的艺术空间时会发生什么,以及最终,与艺术邂逅之后,会从中收获什么。


想象空间  蒋澍 摄

在这个场地上,我做过很多展览。有一天,当我再一次在这里布展时,

突然脑袋里风云际会,很多看似不合逻辑的元素,虚妄地交错在一起,

呈现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像的梦幻空间。这就是作为一个策展人,

要为作品和观众提供新的切入角度,要对作品逻辑和空间进行二次设计,

创造出一个用以互相交流的想象空间,这是我的工作的一个实际写照。


  潘朝阳:策展人这个职业,在你的创作过程中有什么启发?


  蒋 澍:作品要接地气,在创作过程中就得俯下身来,用心感受生活,细致体察社会,要有一个清楚的脉络,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如何“取”与“舍”,要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与策略,要有一个诉求的理念或创见。


  好的作品应该就像一棵树扎在大地上一样,当你摇撼这棵树的时候,整个大地都在摇晃,都在震颤,这个时候你的作品才会有根,才会扎实。


云观看  蒋澍 摄

疫情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

以前可以去旅行的地方、一些想去看的展览,暂时去不了了。

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我们在“云上”观赏,线上文化娱乐成为流行的新方式。


出门要扫码  蒋澍 摄

疫情的到来,让我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性更加强烈了,一天24小时将我们暴露在手机之中。


  潘朝阳:观念摄影的影像,每个人所看到,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作为创作者,在您的作品中最想传达的是什么呢?


  蒋 澍:观念摄影不在乎有意识地去表现一个真实的空间,它们更多要表达的是画面语言本身的感受力,所以会有着不同的解读,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通过影像,我想表达一种立场、一个态度、一种思考。当然,每幅作品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希望每个观看者能将他们转变为个人的自我感受。


我的第一台相机  蒋澍 摄

要理解这个世界,有赖于我们个人的历史和共享的文化。

一个小男孩长大以后,身边总是放着一台海鸥205旁轴相机,那是他在考上大学时爸爸奖励给他的,

相机虽然旧了,但是它构成了小男孩成长的历史。工作之后,

小男孩用自己三年多的工资买了海鸥DF300单反相机,继续着他对摄影的追求。

这个小男孩从小到大就是生活在这些有意义的东西构成的世界当中。


扫码加好友  蒋澍 摄

我们现在的社交方式是什么?以前大家见了面握握手,

现在见了面是先扫码加微信,通过微信加好友的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一种社交渠道。

微信扫码加好友,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礼仪了。


  潘朝阳:观念摄影需要很好的后期技术支撑,你的想法与作品之间,如何寻找这个支撑点?你是如何策划拍摄的呢?有人觉得观念摄影不能算是摄影,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蒋 澍:摄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带给了我无限的可能。摄影艺术应该跨越自身的局限,从客观的世界进入到一个主观的世界,不断的去探索和寻求新的表达方式,科技的发展,图像处理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摄影更大的发挥空间。


  我平时写下的一些文字,经过时间的洗礼,在脑海里会时不时的形成一个个的图像。小时候学过美术,有一定的素描基础,我就将记忆中的图像画下来,再根据这些画稿,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场地是室外还是室内、光线、服装、布景、道具、人物造型、表情、摄影器材、作品影调、素材、后期方案等等,以后就是自导、自演、自拍的过程。这仅是前期的拍摄,其后需要精细的后期合成才能阐释出最初的意图。有的画稿,拍出来后经过后期,发现表达的不准确或者意思完全不对,再反反复复的重拍、修正,甚至放弃。观念摄影既要艺术地去表现,也要用合理的技术去实现,才能将“想法”变成画面,在这里摄影就像画笔和原料一样的,只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工具。所以观念摄影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它更具有实验性。


喝酒有规矩  蒋澍 摄

隔三差五,会与朋友们一聚,把酒言欢,或小酌或大醉。

席间,总不免会发生各种故事,小小的事被好事之徒一传,往往轰动天下。

酒桌上,你摄谁,别人也都不乐意,拍了准会当场翻脸,所以,拍自己最安全,最不犯忌也不犯嫌。


活在其中  蒋澍 摄

我们现在是数字产品的依赖者,生活在这些数字产品构成的世界


  潘朝阳:你的一些摄影作品会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实,关于《手机备忘录》这组作品,这个主题是怎么引起的,出于怎样的考虑?花了多长时间完成?


  蒋 澍:这是我在2020年开始创作的一组作品,至今也没完成,因为总是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智能手机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经离不开它了。智能手机与我们的关系,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它,这一直是我用影像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潘朝阳:你的作品构建了一种自我的语言,如果想要继续下一步,对你最难的是什么?


  蒋 澍:我自始至终都在面临这个困难:如何把想法变成画面、如何把画面变成影像。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