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新锐 查看内容

大学社会——那些个性消失的面孔

2019-1-15 16:44/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1371/ 评论: 0/原作者: 杨文彬

大学社会  杨文彬 摄


  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是按照既定的轨道完成的。走出十二年高负荷的应试教育之后,忽然进入了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两个极端状态的转变使我至今仍感觉措手不及。

  大学内没有“高考”这类的终极目标,它反而像是一个实验场,让我们完成由学生向社会公民身份的转变。我身边的同学忽然扎上领带,师哥们开始了对我们新一级师弟的指导规训,还有一场场在高中没见过的“酷炫吊炸天”的晚会……所有的迹象表明,我周围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一种人情社会的社交逻辑以及来自于消费社会的娱乐美学,似乎在这群刚走出应试高压下的学生们中确立下来。同学们组建成了各种小圈子,开始向我高中时所想象的成人世界的生活规范靠拢。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至今使我困惑。

签到  杨文彬 摄


确认身份  杨文彬 摄


  《大学社会》的拍摄范围基本是以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为中心的周边同等水平的高校,被摄者有的是我的同学,有的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共同点是,我们都处在二十岁上下的年龄层。在我看来,这是寻找自我身份定位和认同的时期。在这种寻找中,是什么在牵引我们去选择身份定位?又是什么样的身份定位,构成了一个群体的总体特征?而这种群体特征,又是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支配了我们的言语行为、穿衣打扮、生活模式,然后在时空的细节中显露出来?这些都是我所困惑的,也是我试图用影像追问的。

  “社会人”,除了作为社会学学科词汇之外,在日常语言中往往是指“闯荡社会并如鱼得水的人”。大学是一个少年进入社会之前的模拟练习场,同时也是一个人具有公民属性的初始地点。其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太可能是封闭进行的自发行为,它与外部社会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社会》所拍摄的不是一个学生组织、一所大学、一座城市的个别特点,而是诸多相似特点构成的一个复杂现象,它背后有来自人情社会中的社交逻辑、消费主义塑造的娱乐美学、媒体信息背后的价值判断等等的影响。如果不承认其复杂性,便会流于表面主张。对此,我自己并没有既定答案,并且直到现在我依然困惑。

想象身份系列  杨文彬 摄


列席  杨文彬 摄


  这组作品获“映·纪实影像奖”之后,我收到了许多共鸣的声音。一位前学生会主席,在出差途中的深夜给我发短信,说十分喜欢《大学社会》,我们聊了很久;一位校友要给我提供展览场地;正筹备拍摄毕业作品的学生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剧组;高中时我崇拜的师哥在看到之后联系我深聊,还有许多同学……我很惊讶它居然在我周围产生那么多的共鸣。作者和观众之间有一种很戏剧化的关系:任何作者在做作品的时候都会预设一个隐形的观众,他们不会取悦观众,却惴惴不安地期待自己的作品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希望得到他们的回应。

  除了共鸣之外,《大学社会》也收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善与恶、好与坏、黑与白这些二元对立的观念,这些观念甚至支撑着许多人活到现在,倘若看到一件作品不是在歌颂,就想当然地认为那是在抹黑。但是,无论读者喜欢与否,我都会认真地做下去。

  有时候,一篇文章开了头,作者并不知道它会在哪里结束。《大学社会》拍摄起初,也没有预料到它会是什么结局。我想,接下来我的生活还会发生许多变动,我的困惑在哪里,作品就在哪里。

主持人  杨文彬 摄


最后的造型  杨文彬 摄


学院系列-报告厅  杨文彬 摄


  这些学生会中的年轻人,因为衣着、发型和身体的标准化配置,很难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我看了这么多照片,但是,我没有记住任何一张面孔。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照片和摄影的失败——摄影难道不是制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刺点”吗?但是,在这里,恰恰是摄影的成功--摄影正是通过对这些学生个性面孔的消除抵达了他们的真实。如此之多的年轻人,居然都没有自己的特殊“面孔”!没有“面孔”,这一点,恰恰是学生会的真实“面孔”,是学生会独一无二的“面孔”。
  坦率地说,我看到了这些学生的放松,但没看到他们的酩酊;我看到了他们的笑容,但是没有看到他们的狂喜;我看到了他们的舞蹈,但是没有看到他们的疯狂;我也看到他们对美的向往,但是,我没有看到他们对美的理解。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积极进取,但是,我在同样的脸上也看到了驯服和适应。这些脸上充满了欲望,但是抹掉了光芒。
——汪民安


  学校的壳很炫,但瓤呢?是什么在修改这些年轻的生命呢?学校本质是工厂,学生就是产品。什么工厂出什么货,这个道理大家不能忘。
——鲍昆


  从一个高校的空间,切入进整个当下中国社会的状态,这是真实的状态。我们并不去评述好坏,杨文彬也不是要说好坏的问题,只是它是现实,我们在这个现实中发展,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进程。 
——朱炯,三克影院对谈


  这些在大学里看似日常的生活情境,通过杨文彬的观察与影像强调,让我们得以发现其背后的运行逻辑却是那样令人不安,甚至让人感觉身处某种危险。杨文彬作品《大学社会》其最大的意义也就在于:对所谓的平常保持应有的警惕,以及对所谓的正常保持应有的质疑。
——王久良


  我们看到了微信群里的人全都统一使用同一头像符号,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提问:大学里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娱乐化的教育,还是整齐划一的教育?抑或是其他更为隐秘的教育? 
——海杰,《中国摄影家》,2018年第二期


  在《大学社会》中,杨文彬将这一从高中学业的压力和顺从中解脱出来的学生所创建的团体暴露在镜头前。意料之中的是,他们建立的团体正是中国政治与消费社会的缩影。他再现了申请拍摄学生会遭拒的微信对话,以及学生会活动筹办过程中的群聊截屏等作为作品的一部分,拓展了纪实摄影的界限,并将所拍摄群体的组织逻辑和内部运作公之于众。
——艾琳·巴尼特


  也许杨文彬身边也有人在随机记录着类似的画面,不同之处在于,他将自己的构思转化成了一种观念,随后又将其发展为一个语境,并且在带着决心和远见继续着项目创作······杨文彬自身即有着 “大学社会”同侪的经历:同是出生于计划生育政策下,同在积极塑造着这个国家的全新社会风貌——而在观看杨文彬独特的纪实作品之前,我们对此所知甚少。
——罗伯特·普雷基

录播试演  杨文彬 摄


VIP  杨文彬 摄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杨文彬

1996年12月出生于山东济宁2018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本科学位,现常驻北京。

主要作品有《大盛世》《大学社会》等。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