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冥想 系列 Marc Fischer 摄 从T台到建筑立面,菲舍尔的转型看似突兀却充满必然。2019年,这位在时尚摄影领域耕耘十余年的摄影师突然意识到,浮华的表象之下,真正打动他的是建筑中永恒的形式美感。“我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些我以前从未见过、别人从未见过的事物。”这种创作初衷,促使他将镜头转向了家乡杜塞尔多夫的现代建筑。 漫步在欧洲城市的街道上,菲舍尔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视觉语言。他的建筑摄影摒弃了传统的全景式记录,转而聚焦于建筑最本质的几何特征。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他将冰冷的混凝土转化为充满张力的视觉符号。在他的作品中,阴影不再是附属品,而成为构图的主角;直线不再单调,而是充满韵律的节奏线。 “起初,颜色对我来说也起着重要作用,”菲舍尔回忆道,“但渐渐地,我发现黑白更能突出建筑的灵魂。”这种对色彩的克制使用,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近乎禅意的纯粹。一栋白色建筑在阳光下投下的阴影,一面玻璃幕墙反射的天空,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因精确的构图而充满力量。 建筑冥想 系列 Marc Fischer 摄 菲舍尔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视觉冥想。有时他会带着明确的构思出门拍摄,更多时候则是让直觉引领方向。“我睁着一只眼睛在城市里游走,”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状态。这种开放的态度让他能够发现常人视而不见的建筑细节——一个转角处的光影交错,一面墙上的几何图案,或是某个特定时刻建筑与天空的对话。 在技术层面,菲舍尔坚持使用最简约的装备。他的尼康Z7 II相机搭配两支变焦镜头,足以捕捉城市中瞬息万变的光影。“我不追求设备的极致,而是追求视觉得纯粹。”这种克制也体现在后期处理上,他仅做最必要的调整,以保持影像的真实感。 建筑冥想 系列 Marc Fischer 摄 菲舍尔的作品最打动人之处,在于它们超越了单纯的建筑记录。“当我拍摄时,我并不总能预见到最终效果,”他坦言,“有时最不起眼的画面经过编辑后,会突然展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价值。”这种创作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正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充斥着过度修饰的数码影像时代,马克·菲舍尔的极简主义建筑摄影犹如一股清流。它们提醒我们:美不在于繁复,而在于发现;不在于添加,而在于取舍。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身边习以为常的建筑环境,发现那些被匆忙生活忽略的几何诗意。 建筑冥想 系列 Marc Fischer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