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3月11日,在春日的暖阳中,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阳光学院主办的吴建斌专题摄影展“从阳光出发”在福州悄然绽放。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吴建斌,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的摄影家,用他的镜头捕捉了从乡土到世界的广阔视野,记录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点滴变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吴建斌的摄影作品与文学作品,以其互文性在业界为人津津乐道。他以文本的形式探讨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企业遇到的挑战,并呈现了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影像作品则是另一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重构了文本中的意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参照物。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吴建斌的摄影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视觉的享受,更激发了我们对于社会发展与人性光辉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欣赏吴建斌的作品,去感受那份来自黄土高原的深情与力量。 陕西合阳 2012 吴建斌 摄 新疆阿勒泰 2013 吴建斌 摄 陕西澄城 2010 吴建斌 摄 出生黄土高原 因考上大学而用知识改变命运 你们是否曾深思,那些植根于穷乡僻壤的孩子而言,未来他们的“逃脱”之路到底有多难? 年逾六旬,一头银发彰显岁月沉淀的吴建斌,在回忆往昔的青葱岁月时,缓缓道来:“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乡村少年面临的出路寥寥无几,唯有参军、乡村执教或是高考三条途径。我因年龄之差,与军营擦肩而过,教师之梦亦被现实击碎,最终,高考成为了我的唯一希望。”恰在那恢复高考的第四年,住在渭北农村的吴建斌,每日徒步三十里山路,只为那心中的补习班之梦,最终,他如愿以偿,踏入了陕西财经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的校门,成为会计系的一员。 然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求学之路并非坦途,高昂的学费与路费成为了家庭难以承受之重。但吴建斌永远铭记的是,父母那份永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精神。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双亲倾尽所有,为他筹集前往西安的路费与学杂费。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成为了吴建斌走出乡村后,投身教育公益事业的源动力。他常怀“利他”之心,慷慨解囊,资助贫困学子,设立奖学金,特别是在湖北恩施,他资助了众多因经济困难而面临辍学的高中生,助力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甘肃通渭 2022 吴建斌 摄 甘肃天水 2022 吴建斌 摄 宁夏固原 2017 吴建斌 摄 技艺精湛的斜杠中年典范 吴建斌,一个身份多元、才华横溢的智者。1987年,中建集团慧眼识珠,派他前往香港中海集团驻点工作。十年磨一剑,2001那年,他迅速成长为公司的核心决策层成员,担任CFO(首席财务官)一职。此后,他转战香港中海集团、碧桂园集团、阳光集团,凭借卓越的才能与不懈的努力,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抢的顶尖职业经理人。 除了高管身份,他还是一位心怀大爱的慈善家、笔耕不辍的作家以及长期致力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摄影艺术家。命运的齿轮将他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赋予了他多重使命。在职业生涯中,他助力地产巨头构建健康、稳健的财务体系;而在业余时间,他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百姓生活的点滴变迁。 镜头下的城镇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如火如荼地展开。吴建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他决定用镜头去记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他背起相机,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从高耸的摩天大楼到低矮的农舍,从喧嚣的街道到宁静的田野,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镜头下的印记。 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城市的变迁与扩张,高楼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乡村的坚守与转型,虽然传统的农耕生活正在逐渐远去,但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依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吴建斌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城镇化的辉煌成就,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与困惑。 吴建斌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对中国城镇化历程的艺术再现,更是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它们激发着我们去思考: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更关乎每一个个体的幸福与尊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欣赏吴建斌的作品,去感受那份来自黄土高原的深情与力量。 新疆喀什 2010 吴建斌 摄 新疆阿勒泰 2013 吴建斌 摄 新疆阿勒泰 2013 吴建斌 摄 新疆阿勒泰 2013 吴建斌 摄 影像与文学的跨界交融 从黄土高原上因缺水而日渐荒芜的村庄,到新疆牧民为了追寻丰美草场而四季迁徙的艰辛,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落户上海的新上海人在都市更新中的迁徙与变迁……吴建斌的摄影作品,不仅是简单的画面记录,更是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深刻的思考。他善于通过光影的交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绪,引导观众去深入思考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在他的镜头下,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力量。 他特别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性光辉与暗影。他拍摄过那些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坚韧;他也拍摄过那些在城市边缘徘徊的农民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与渴望。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城镇化带来的物质变化,更让人深刻体会到了这一过程中人性的光辉与暗影。 他的摄影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在业界享有盛誉。法国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作为一位高产的作家,吴建斌的长篇小说《老板迷离》《博弈》及非虚构文学作品《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以及散文集《心若静,风奈何》以文字的形式深刻剖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价值观与人生哲学。而他的摄影专辑《千年牧道》《短歌行》《老弄堂里漫步》则采用了另一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重构了文本中的意义,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 四川成都 2011 吴建斌 摄 陕西合阳 2012 吴建斌 摄 陕西合阳 2012 吴建斌 摄 陕西合阳 2014 吴建斌 摄 5A1艺术空间的收藏智慧 谈及未来的创作规划,吴建斌直言不讳:“深圳的5A1艺术空间,将是我未来的创作据点。”5A1艺术空间是一个集摄影作品制作、收藏、展览与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平台。在收藏方面,他尤为青睐那些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摄影作品。例如去年,他就收藏了日本摄影家濑户正人有关福岛核辐射的作品,收藏了北岛敬三有关苏联解体前的作品。他认为,这些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摄影作品更值得被珍藏与传承。 近年来,吴建斌的计划是通过影像与文字继续探索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即将出版的影集《香港往事:1997-2024年》不仅是对他第二故乡香港的深情追忆,更是对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三十周年的诚挚献礼。同时,他也希望通过5A1艺术空间为摄影艺术界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交流平台,让中西摄影艺术的理念在碰撞与交融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疆阿勒泰 2013 吴建斌 摄 新疆阿勒泰 2013 吴建斌 摄 新疆那拉提 2015 吴建斌 摄 ■ 关于摄影师/Photograp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