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的地平线 系列 Romain Jacquet-Lagreze 摄 垂直的地平线 系列 Romain Jacquet-Lagreze 摄 垂直的地平线 系列 Romain Jacquet-Lagreze 摄 科幻小说《三体》,其关于维度世界的说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高维度的世界会向低维度跌落,跌落的同时,原有生物的结构展开,结构遭到破坏。当三维的太阳系遭遇二维武器侵入时,人类毫无抵抗地遭遇灭顶之灾,以类似“画中人”的面目留下最后的痕迹。 号称东方明珠的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容纳13万常住人口。与这个人口密度相呼应的,便是旺盛生长的摩天大楼和世界最密集的天际线。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遥远的命题:如果三维世界不够用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我们的归宿是挑战更遥远的四维时空,还是逐渐进化到适应二维空间…… 建筑密度 系列 Michael Wolf 摄 建筑密度 系列 Michael Wolf 摄 建筑密度 系列 Michael Wolf 摄 无限向上延伸的视角 法国摄影师罗曼·雅凯-拉格雷兹(Romain Jacquet-Lagreze)的《垂直的地平线》,用无限向上延伸的视角,大开大阖,几欲将弹丸之地的香港乾坤颠倒,直上直下的截决给人强烈的空间代入感。连带着,香港的高楼也似挣扎着要摆脱三维世界的束缚,直奔四维的宇宙。 解读这组作品你需要知道的背景是:香港土地开发率仅有23.7%。用于住宅用途的土地开发面积76平方公里,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对于土地开发的限制,导致市区人口密度很高,707万人主要居住在高层住宅内。全港共有6588座高层楼宇,远超纽约的5818座,是名副其实的“摩天城市”。 身处于香港这样拥挤逼仄的环境中,这些“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建筑让人眩晕,摄影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城市的感受。 建筑密度 系列 Michael Wolf 摄 建筑密度 系列 Michael Wolf 摄 建筑密度 系列 Michael Wolf 摄 建筑密度 系列 Michael Wolf 摄 介于三维和二维之间的平行视角 与摄影师罗曼刁钻视角大相径庭的的是,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拒绝任何镜头的畸变,他要做到的是视线放的足够平,让画面看起来足够冷静、客观和平面化。 迈克尔一直对香港的社会和建筑结构着迷,目睹了香港的快速扩张,一直对城市的视觉元素保持着兴趣,并利用他的照片来探索其社会文化现象。他知道,越是看起来客观的画面,越是能发出自己的最强音。为了实现这种冷静抽离的表达效果,摄影师煞费苦心地找寻拍最佳摄地点。 迈克尔的《建筑密度》系列作品看起来非常平面化,作者利用繁复的平行线条来制造二维平面效果,用以暗示三维空间中人类的生存困境。 大金刚 系列 Christian Aslund 摄 大金刚 系列 Christian Aslund 摄 大金刚 系列 Christian Aslund 摄 如果生活在二维世界 来自瑞典摄影师克里斯蒂安·奥斯伦德(Christian Aslund)的作品《大金刚》系列,他拍摄的本来是香港里最平平无奇的街头风景,但是,怎么做到这不寻常的画面呢? 摄影师镜头的人恰似纸片人,舍弃三维的立体世界,画地为牢就能生存。如果我们都能有这身好本事,也许就不存在高房价的烦恼了,真正可以四海为家,做到吾心安处是吾乡。 据说摄影师拍摄这个系列有向传统2D游戏平台致敬的意思。二维空间的生活自然只能存在于游戏中,人类的肉身目前无法做到,我们也很难想象二维的生活有啥意思。但是如果二维之下,不再有需要房子做壳,人也许真可以无欲无求,做到大自在大洒脱。 大金刚 系列 Christian Aslund 摄 大金刚 系列 Christian Aslund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