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画面中有的元素是固定的,像墙面和黑板;有的因素是变动的, 一个是人的动态,一个是画出线条的轨迹,就这两个要点是你要盯着捕捉的。 如果一开始就按快门,那黑板上的图案还没形成气候,所以时机很重要! 景随人转 安排人物介入场景,通常是以人物为主体,景观被动处理或利用,就是盯随着主体人物抓拍,当场的景观如果满意,就拉过来互动,如果不满意,就用很多方法来美化或淡化环境。 我们讲了很多“分离”技法的使用,是因为摄影师觉得景观太生硬,或人物的环境不理想。你要抓拍这个对象,又没办法调动他,只能“景随人转”,为了保证人物的状态而将就不如意的场景,然后动用许多技法去改善环境,包括用光及各种“分离”手法,都是为了把人跟景的关系处理的更好。 这种思路以前大家都觉得是一个正道,因为这个拍摄方向是盯着主体抓拍在先。可是很多景观是再怎么整也没味道的,人跟景总是融不到一块,一定要去对环境做一些弱化、虚化、淡化,或者亮化、暗化及色彩变化等各种调整,甚至是抠图、换底等极端手段。 所以大家就想,我能不能反过来做,在拍摄之前先选择喜欢的景,再安排要拍的人。结果就产生很多导演、摆拍、行为介入、演艺戏照等各种拍法。摄影近期的发展,慢慢摆拍的比例越来越多,一开始大家很不适应,以前都是以抓拍为尊,如果是摆拍的,大家就觉得低人一等,好像就不值钱了。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好照片都是导摆的,或者叫导中有抓,摆中有抓,都是很正常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皮肤的色调与橡胶圈的色调在透光下差别很大,这时在影调上出现了意外和跨度。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你经过设计,经过导演,在过程当中再来抓拍,因为已经把人与景的关系做了整合了,这个预先整合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创作呢,提供与众不同的画面才叫“创”,摄影发烧友经常说我要出去创作了,结果回来一看,就是去按一些快门,没有一张是独特的……这就不属于创作了,因为摄影者不明确、不自觉,是被动的,甚至拍了一大堆“原料”,回来交给别人去后期加工,做出来后连自己都认不得。 所以创作方向一定要有“创”的理念,很多抓拍的画面是有偶然性的,可能拍出来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过程和动态是不会重复的。但模仿经典就需要刻意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长期不过时又一直被模仿。因此经典周围就围满了很多模仿的作品,而这些仿作在摄影史上地位却不高。 境适人和 这里给大家重点介绍的另一个方向,叫“境适人和”,摄影师“安排抓拍”自己家的孩子,都是在有限的家居空间里完成的,最大的亮点是能对环境做出准确的摄影利用和到位的技巧处理,得到由景变境的升华。我们平常说的景,是一个可以说清楚的环境,但境界的境,有时候就进入了不可用语言描述的意境。 摄影师拍家里几个孩子,就是让他们在即定的野生环境里自由的玩耍,在规定的有摄影造型潜力的空间里来抓拍,并善用熟悉的元素,在画面中引入生活场景的元素。 比如说家里的黑板,让小孩去乱涂乱画,形成一个抽象的线形结构,这个图案本身也是画面“创”的要素之一。同时因为小孩比较低,要画高的地方必须跳起来,所以抓拍人物跳跃就理所当然,变得有故事有情节…… 面对动态的对象,你拍第二张或连拍,都是因为被摄体有在变化,如果是静态物体拍一张就要变换了,调一下曝光量,调一下新角度,或调一下光源,都会有新的时机出现,会有新的高潮或新的座标点……只要不重复就有机会。 时机不仅指动体的把握,用光的选择也是机会。技巧对路即时机。 相机镜头追随动体,以前我们传统的方法叫做追随法,在拍摄时用追随法比在后期用软件处理更好。后期做追随法很容易,但我很少看见后期用比拍摄现场用效果更好。现场拍的追随法虚实过渡和融合很自然,影调的干涉、层次、动静分离等效果很流畅,这种技法的照片实际上已进入了一个境界,人和景都不是很清晰,但主观动感的境界非常明显。 什么叫主观动感?就是运动者的主观感觉,比如你在路上快跑,两边的树和房子都是模糊的,刷刷刷快闪而过,你就感觉跑的很快,别人看起来是你在动景没动,但你自己感觉是景在移动,所以说追随法能传达被摄者的感觉,看照片的人也能体验好像是自己在跑动……这个感觉很重要。 框架关系 说到“介入景观”,是为了让时机加上保险系数。单一的时机或对象容易撞上和把握,但要是两个或以上的时机都兼顾那难度就大很多了,多人的动作要有全方位的考虑,不是只盯住主体去抓拍就可以。凡是单一主体的拍得再生动,我都觉得不难,只要对着被摄动体不断按快门,总会拍下不错的状态。以前瞬间性是摄影的第一个要素,为什么我把瞬间拉到第二位,而觉得第一要素是框架关系。 摄影的框架与电影电视不同,电影电视的框是移动的,它可以在时间的过程中完成框架的连续结构。但摄影就是这一下的框构,你接下来要把旁边那个也拉进来,就要等下个画面,而下个框已经不是这个框了。摄影是独立的框,每个画面都要靠自己,视频的框是每个分散的框连接,考虑的整体是一连串的组合。所以电影电视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蒙太奇,就是剪辑合成的概念。 摄影只按一下没法搞定那么多,只好多次曝光或后期组合,这个思维实际上就是蒙太奇思维,凡是多次曝光或多时空叠加的都是蒙太奇的思维。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场连续抓拍,是因为现场在变化当中,你抓到了关系最适合的最理想的结构和状态,这个框架是精准的,摄影师也许拍了好几张,要么前面这个没展开,要么后面那个没到位,那这一张让人觉得前面这个人也展开了后面那个人也到位了,抓拍就是这个问题,现场要处理的事情,不是只看住单一被摄体就够了,还要考虑出现的多元意外,或多项造型元素。 互动有很多因素,包括光线的特殊效果或叫光效,包括质感传达的特性等,摄影家跟别人不一样,没有经过摄影训练的人,对光效不会那么敏感,只是盯住被摄体这个实体的变化。但玩摄影的人很多时候会兼顾玩弄光影。 画面有最亮的部位,也有最暗的部位,在明暗过渡当中,影调呈现丰富,皮肤就有很多质感的变化,就不会“死”成一个白斑或一个黑影,这个光效能够把多级影调的跨度容纳进来。 什么叫摄影语言?就是摄影的媒材优势如何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你不学摄影,可能不会去考虑这些特性。很多人照片拍的不够生动,因为他不了解摄影的媒材特色,比如光有区域的差别,颜色有浓淡的分别,质感有各种光线下粗细厚薄的表现…所有的摄影语言都可以在你的控制下得到最完美的运用。而所谓不会拍照的人是没想那么多的,他只盯着被摄体,有时抓拍的瞬间是准的,但其它更多的影像表现力却没有。所以我们要训练“摄影眼”,培养摄影的眼光。 摄影语言是摄影这种媒材适合运用的模式。你要理解并自觉去掌握,而不仅是关注拍摄内容。大家平常都是在追逐内容,都在寻问什么内容要不要拍。我为什么要强调在入门阶段要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手段的关注,转移到对摄影语言的关注?因为你一旦掌握了摄影语言和手法,那拍什么都会到位。 今天我们借鉴的这个范例就是摄影师拍家里的孩子,他没有请模特,也没有到风景点,就是在家居附近的场景,拍得可好了,摄影语言的表现很精彩。很多拍摄角度我们平常是没有想到的,因为摄影师很熟悉身边的对象和家居周边的题材,他就是在有限的熟悉空间展开各种差异化的视觉,组合多元的画面关系。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这张照片“刺点”在哪里?脸上蒙眼的黑影。 被拍的女孩两眼一抹黑,眼睛被黑布包住了, 但从画面来说,我们看到的是黑影投在眼上,就好像她眼前的世界,看不到细节了。 所以这时,这块黑影就产生了刺点,这不是单纯的光影变化,而是与主观心理联系在一起了。 生成“刺点” 这是我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时机,即框架关系的复合演变。它比瞬间时机和光效时机更有意义。我们知道,国际上有几位摄影家,拍自己家庭的生活照拍成大师,拍成大艺术家。世界摄影史上经常被列入百位名家的,有好几个就是专拍家庭生活留影的,他们也没有到处去找题材,就拍身边的生活景观,但关键是他们把摄影的手法用得很到位很恰当,能把摄影的潜力挖掘出来,他们对摄影的认识,就进入了把握语言特性的层面,很多照片能生成“刺点”。 剌点是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的统一能量,它能够刺激并感染观众。在很多时候它体现为一种关系情节。 让几个小孩一起行动,主体蹦起来的时候,旁边还有其他小孩各自玩耍,这个时刻和这个关系促成了刺点基因,简单的儿童游戏,就由景转境,凝成一个有能量的架构。你说这是抓拍还是摆拍?这个意义已经不重要了。 我为什么一直说抓拍或摆拍不要去追究,只要达到某个效果,画面专注于某一个点让你感动,或者让你投入关注,那摄影师就成功了。现在有些人看照片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抓的还是摆的”?观众觉得他是抓的就是抓拍,觉得他是摆的就是摆拍,所以对作者来说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个感觉是读者从自身生活经验得出的,他才不管你是怎么拍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头发逆光照射,脸在阴影中,看照片是清晰的,但为什么觉得有动感? 因为头发有甩的跳跃,轮廓光将头发的动态轮廓強化了,产生特别的细节,这个光效被逮住了。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把家里的东西在草地无序摆放,人躺在桌上。 从高往下俯拍,就变成一个自由懒散的状态…… 因为主体的服装和其它东西是反光率高的亮调,草地吸光影调被压暗, 就产生了明暗对比,人物被托出来了,物品细节也产生了,画面变成一种描述。 寻找情节 摄影到了后现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愈来愈趋向多媒融合,文学描述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现在我们经常用照片讲故事,不是说照片情节化是与生俱来的,早期的摄影都是从视觉入手,像那些纯粹摄影大师,如威斯顿、亚当斯等,都是从影调、形状入手,甚至把人“物化”,将人拍成没有生命的物体,用摄影媒式特性进行“视觉的深化”。 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甚至包括新闻摄影,讲故事的手法也大量出现,更不用说在生活摄影里,在生活记录影像方面用文学描述的方法就更多了,经常通过寻找情节或细节来转现。 什么叫情节或细节呢?情节就是物态、神态与心态的互动关系,而细节则是物态和神态的有意味的微妙结构。所以情节和细节就特别适合用镜头去刻画,这是摄影视觉的优势。有时我们言语很会说,文章很会写,但一旦要转换用照片来表述,就拍得一塌糊涂,因为大家从小都习惯运用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又是经过抽象归纳的,约定俗成的,你选择用的字或辞,意思是明确的,还有字典可查对。但视觉转换具有多样性和多义性,影像没有图典可查,全靠个人的经验和认知。 从这个意义来说,照片更符合艺术的特质,每个人的经验和素养不一样,对照片的理解就不一样。玩摄影一定要学会转换,你脑袋想了很多都是用语文在思维的,因为我们从小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现在要转用影像来讲故事来分享心情,总觉得不顺不遛,很放不开。 转景成境 摄影的优势就是把短时间存在的偶然变为必然,把暂时定为永恒,这就是摄影瞬间的优势,玩摄影如果不玩这些还玩什么呢?玩诗情画意,玩四平八稳的构成,都难显大价值,这个画面如果让文字去描述,让诗歌去抒情,转换就很有难度,但对摄影来说,这个框架与瞬间关系当下“咔嚓”立马就能“转景成境”。 一个群体,你想唤起互动时就可以干涉。我们讲的介入,有很多因素可用,除了实体介入以外,还可以有声音的介入、动作示意的介入、各种指令的介入……介入的目的是唤醒对象,让众人有效的互动,这一点非常重要。 可能很多人还不习惯这种张扬的方式,很多拍介入的摄影家都是非常张扬的,目的是让镜头成为中心,把现场的众多因素调动起来为我所用。所谓导演、摆布就是让对象按你的意思去行动,所有的状态都是在拍摄者的控制当中,这个方法大家要重视。导演摆拍最关键的本领是协调多元互动,经常体现在画面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本文看到的范例很多是在游戏中完成的,但却很少是单一主体的或扭在一起的,大部分画面是多元分离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这幅作品具有流程想象力,环境非常优雅有情调,人物在和谐的氛围中欢腾、打滚…… 当然也可以把人拍得很唯美,静态的,有诗意的。 而现在这么优雅的环境,套进一个野蛮的动作, 也许她刚才还非常淑女,一会儿可能又变成仙女一样, 但在过程转变的中间,出现了这种难得的稍纵即失的状态。 从裙底下看过去,人变成抽象的一团,所以它提供了新鲜的视觉经验, 包括动体人物配合静雅的环境,也是一种对比和反差, 这种关系使得这张照片具有冲击力,会让观众按捺不住。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像这种场景,也是由人的动作介入环境,加上影调变化带动质感的表现, 使得这个很安静的地方,突然发出了声音,这时人景的互动就产生了意境, 从景到境,从一般的视觉景观转化为一种虚实变幻的意境。 镜头面对的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拍照就要设边,要设一个框框,把眼前挑出来的世界隔离起来,这就是通常理解的取景构图。所谓取景构图,是通过一个框格,把无边的世界变成有边的画面,其它艺术也有这个“收纳”的特性,但没有像摄影这样干脆,要求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通过一个硬性的死板的框架,无法拆散的去框取,也许你框了这边漏了那边,它的难度就在这里。 以前我们都觉得摄影很容易,实际上很难。小孩画画,他可以在空白纸上画一个圆圈,说这是太阳,太阳远在天边,他把太阳拉近画大;画一个三角形,说这是树木;画一个四方形,说这是房子,房子很大,他会缩小…儿童画画很自由,也不懂比例透视,但大家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小孩把他想象的东西留在纸上,大家就觉得很了不起。 而摄影就难了。要把月亮跟地面的景物搞在一起,你得多次曝光,你得用长焦镜头去拉近月亮,还得用广角镜头去扩展地面建筑,还要按透视比例……最后还是被骂,说你造假。但如果不“造假”,拍出来的月亮只是一个亮点,哪里看得到有细节的大月亮近在咫尺挂在建筑群的头顶? 所以说摄影这种媒材特性,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搞清楚,能做的东西要把它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不能做的东西要用别的方式来代替,这叫善巧方便。想象力很重要,很多人卡在想象上,有些画面难以理解。 照片是“呆”的,如何生动起来呢?“生”就是新奇不熟悉,自然野生;“动”是活,活动的活,但恰恰摄影媒式在所有艺术里是最不生动的,因为拍的都是生活中看见的东西,画面又是凝固的死板的。视频还会动,摄影不会动,会动的不是摄影,包括那些动图、逐格摄影等,展现出来已经不算摄影了,拍的时候可能一张一张拍,但最后是在时间过程里完成展示的,这都不属于摄影。那种静呆的一格一格的画面才是摄影的特征,特点是又熟又呆。如何通过这种又熟又呆的视觉形式把生动的感觉表现出来,这才是摄影的本领。 多元互动 要理解什么叫生动的照片,不单单是指人物的活跃。在有效的光线下,好多细节都会展现出活力。腾空的水,你想象它会落下来,因为你有生活经验,知道是因为快门速度快,把水凝固了,很快就会掉下来,所以你有想象力,有动态的想象,画面就呈现了生动。 摄影呆默特性的背后是有很多优势的,至少有多、快、好、省这四大优势来换取“呆板”。这个辩证大家要理解,为什么摄影不易生动我们还要用它?因为它优势更多,要专门有一课来讲“多快好省”。摄影至少有四大优势,但不足是影像死板。瞬间凝固是“死”的,二维平面是“板”的,如何把死板变成生动,这就是学摄影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你能够把死板的摄影拍得生动,那你就算入了门。 要是没有“拍活”的追求,你就会跟着内容走了,你就被“景”牵着鼻子走了,难以入“境”。所以学摄影实际上是学方法,如果你有手段,能够把照片拍生动,那什么题材都可以传达到位。你看人家就在家里拍孩子,但这照片有多生动,多耐看,每一张照片都有戏,还不是单一的戏,好几单元都有戏,还都是不同的戏。通过多元互动,把人物的特色、个性、性格都表现出来。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这张照片让我听到了声音,这是大家在游戏时通过声音来取得共鸣和协调, 所以拍摄时可以通过声音调动对象的姿态,该发出声音时就要发出声音。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地平线是斜的,小孩从板上要翻下来时是一个动感, 通过景深的变化,把空间的深度拉开,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去寻找异常。 家庭 系列 阿兰·拉布尔 摄 一个爬在门洞顶端,一个抓绳飘荡,一个静坐看电脑…… 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这叫分头并举,画面中每人都是主角,都是重点, 他们围绕着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被框架隔圈起来的与原现实脱离的新现实, 新的作品系统,这就是框架思维。 我们以前讲拍人像要神形兼备,那是针对某一个人物如何用光造型找角度抓瞬间等塑造形象。但现在要在一个很短的瞬间里搞定好几个人,让每个人的神情都在有表现力的状态,这个互动的点,就是我们说的复合的概念,这个概念核心是多元互动,如果现场元素不够,可以调动很多造型因素,通过有效用光、准确瞬间、整合框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摄影的三个语言特性来把握机会。 我有一个观念:摄影的画面不是以简洁为好,而是以复合为好,多元互动比呆呆的单独拍某个主体要有价值。传统的理念会觉得照片乱了,主体不突出啊,构图杂乱啊等,这是习惯思维。多元互动的照片特别有戏,特别符合复杂生活的本质状态,也比较耐看而有内涵。 我们以前的思维是以内容为主导,总觉得拍到了就好,而如果以手段为主导,就会考虑眼前的事物都是借用的,借用来表现内心境界的,这种思考结果是不一样的。 游戏中的小孩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伊甸园里与外界没什么交往,他们快乐单纯,人物的刻画也分散在景物的细节之中,摄影师重点倒不是在表现张三表现李四,而是寻求人与景的融合,把这个世外桃源的感觉传达出来。重视景物关系,将情景分散到环境之中,而不是仅突出某一个人,这样才会产生浪漫的情节,完成由“景”入“境”的转化。 人跟景的关系是会变的,有时候变动就在一个瞬间,这个瞬间是暂时的或突然的,所以匆忙的状态也是真实的。 每一张照片都要寻求异常现象。实际上这些小孩天天在这儿玩,拍摄者和被摄者都习以为常,而摄影镜头就是在平常中寻找异常,寻求异常关系和时机的出现,光效、焦点、景深、瞬间,或是角度的新关系、行为的戏剧性等,最好还有偶然的意外……只有发现并搞定异常,作品才会跳突出来,你才能鹤立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