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车来车往

2021-7-30 15:39/ 发布者: answer/ 查看: 1075/ 评论: 0

  车窗外,条条坦途通达神州;旅途中,车来车往灵感迸发。只要你留心,光影、环境、建筑、线型、人物等无不可入镜,让人感受动静结合的魅力。

傍晚时分  陈文丕 摄

点评:作者在晚霞与蓝调碰撞的瞬间,采用了T形构图,慢门拍摄车流往来,画面简洁,色彩丰富。




留意天空的变化

  因为天空与道路的对比最显著:金黄色的夕阳与乡间小路,形成了温暖而平和的感觉,叫人向往前程;而黑压压乌云与无尽的公路,则是山雨欲来,使人踌躇不定。

  如果两旁事物够密集,就可以形成一种对称的趣味,留意,不必拘泥鱼完全对称,有时两旁事物如有少许不同,反而增加了相片的可读性。

  在无尽的沙漠、荒地里,马路往往能表达一种进发、远征的感觉,如果能拍摄到一两个有趣路牌,绝对能丰富照片的意像。

  与一般土地不同,马路的特征就是平坦之余,还有粗糙的质感,所以下雨后的倒影、逆光下的剪影,往往都是有趣的题材。

  弯曲的山径、反覆上落的公路、十字路口、回旋处,制造纯粹构图的乐趣,当然是一种摄影好效果。

  使用移轴镜头,或用软件制造移轴效果,可能是塞车时最大的乐趣了。当然,使用慢快门、拉爆等技术都可以自娱。

高铁伴我行  毛建伟 摄

点评:侧逆光航拍迎面驶来的高铁,用高铁桥对角构图,充满纪实感。


绝壁长廊  郑学德 摄

点评:慢门拍摄,用暗调烘托出车流的尾灯与蓝调的峭壁,视线有着落,并有足够吸引视线的焦点。


山间飞虹  刘琳 摄

点评:这是一幅在太阳升起前拍摄冷暖片,一道弧形暖色的车流灯从远景重峦中画出,冷调色的云海简洁,整个画面唯美。



利用交通工具拍摄

  摄影是旅行的一个很大的理由,在到达每一个目的地之前,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时候,是否略显枯燥,而时不时一些刚刚的惊喜,等举起手里的相机,已经失之交臂,路上的时光,就这样无奈的过去了……

  在交通工具上拍摄有诸多优势,比如机位要比普通地面高出很多,高速移动中可以拍出动感,在短时间内可以拍出一个系列,拍摄密度极高等等,但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拍摄难度。

  一般来说常用的交通工具不外乎飞机、汽车、轮船,顶多再加一个自行车。汽车上的拍摄是最颠簸的,如果使用标头拍摄,一般来说快门在250到400以上,图像基本可以接受,清晰度也许无法跟站在地球上拍摄的照片相比,但也足够表达出所看到的事物内容了。

  如果觉得道路两旁的风景太快的话,不妨试试在车头或者车尾拍摄,这是改善最大的方法,尤其是车尾,玻璃窗的视野开阔,而且可以拍到十分优美的道路曲线。

  分布在车身两侧的座位,也不是一样的情况,中间的座位颠簸最少,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左右两侧并不是一样的情况,在我国等靠右行驶的路况下,靠左的座位可以拍到更加开阔的视野,而靠右的座位可以得到更加具体化的人文场景。

  抢拍需要视线提前看到快要到的景色,比如靓丽风景快要到了,这个时候设置好参数,不要慌,等物体一进入到取景器,就开始构图,一般大巴速度可以快速构图2~3次,也就是可以拍2~3张,但一定要先保证完美的构图,不然宁可放弃。

  对焦困难怎么办?在大巴上面拍照,建议使用手动对焦,设置到A档光圈优先,光圈尽量收缩到让快门值在250到400以上,快门不够的话用ISO来弥补。一般情况下只要对焦一次,在路况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拍摄了,这是最快的方案,比任何自动对焦都要迅速、安全。

山路弯弯  吴维泉 摄

点评:作者捕捉陡坡公路上的车辆“长龙阵”,形成的S型线条对角构图。


林中小道  张艺欣 摄

点评:“谁持彩带当空舞”,作者运用一条弯弯的山路对角构图,航拍云雾下的绿色森林。


城市动脉  黄恒日 摄

点评:利用远景的色彩光,烘托近景铁轨线条,视觉上的形式感唯美。




拍出具有动感的照片

  放慢快门速度,当汽车路过较近物体的时候拍摄,这样离你近的物体因为速度更快而模糊,而远景是清晰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

  另外还有一个是追焦拍摄,主体清晰,而背景是动感模糊的,这个并完全不取决于你所在汽车的移动速度,更多的是镜头的移动速度。

  任何焦段在任何场景,都有得失,在车船上面拍摄当然也一样。

  在大巴上原则上用50和100焦段比较方便,特别是往后方拍道路的时候,100焦段是很好的,也要看城市道路的狭窄程度,如果希望广一些可以用50焦段,35焦段拍道路显得臃肿,一般不推荐使用。

  骑着单车旅游,是另一种情怀。如果是自动相机,直接盲拍吧,或者偶尔看看取景器,一定可以拍出不一样的东西,而手动镜头的话,使用超焦距模式就可以了,要的就是释放和无拘无束的感觉。

穿越  林奕贤 摄

点评:褐色的建筑群中,驶来一辆“和谐号”,S形构图让作品视觉具有了空间感和生动感。


沙漠探秘  王勇 摄

点评:用沙漠精简颜色形成的光影图形,主体两辆色彩丰富的沙漠越野车,点缀了画面。


乘缆车游黄山  王勇 摄

点评:对称构图,左边悬崖云海衬托右边近景主体揽车与峭壁面构成点、线、面的险峻,形式感强。




捕捉车流轨迹

  拍摄车流轨迹的照片,关键就是慢速快门,我们知道慢速快门的主要用途就是记录拍摄画面中的亮点,在一定的曝光时间内产生位移,形成的光点轨迹,比如车流轨迹、光绘、拉丝瀑布、星轨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拍摄车轨,首先需要将快门速度减慢。

  拍摄车轨照片并非所有道路都能满足我们的拍摄需要,有些地方就不适合拍摄车轨,所以我们将拍摄点的选择单独出来讲。

  不适合拍摄车轨照片的地方,一是红绿灯处,车轨照片是慢门拍摄,红绿灯的车辆很有可能停下来,我们需要连续移动的车灯,所以不合适;二是道路两旁,一般会有较大较明显的广告屏幕或照明设备:慢门拍摄会使得这些区域过曝,影响照片美观。

  适合拍摄车轨的拍摄点如:高楼天台等高处,拍摄视野较广、可以拍摄较大范围内的车流轨迹,是较为理想的拍摄场所;道路的弯道处,弯道处拍摄车轨有更好的线条感、动态感,视觉效果好;横跨道路的天桥,拍摄车流轨迹的常用拍摄点,安全、简单易实现;路边拍摄,路边拍摄车轨照片会拍摄出车流轨迹的线条感,特别是选择弯道处。


交通先行  杨柳州 摄

点评:对称平衡构图,色彩鲜艳展现,衬托着行驶中的黑色轿车。


新风向  林毓清 摄

点评:用大前景的形式感与明亮,烘托远景暗淡中动车,成为视觉焦点的氛围。


天梯  陈怡建 摄

点评:规律建筑,有韵律的光影,人骑着摩托车作为“兴趣点”出现,活跃了整个画面。




相机参数设置不可忽视

  对于相机的参数设置,其实主要还是选择拍摄模式和快门速度方面,我们来分情况讨论。

  一般来说,拍摄车轨照片,可以选择快门优先模式或手动曝光模式,我们以快门优先模式来举例:先将感光度ISO手动设置为100(曝光时间较短时可以适当增加ISO);再将快门速度从1秒逐渐增加曝光时间来拍摄;光圈自动调整,但尽量将光圈控制在F8~F11左右。我们是将快门速度从1秒开始增加,会发现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车流轨迹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

  快门速度的多少取决于多个方面,快门速度在不超过30秒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手动曝光或快门优先模式;而快门速度超过30秒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B门来手动控制快门速度,一般需要快门线来控制曝光时间。

  我们在车流量较多、车速较快的路段,可以将曝光时间缩短些,比如4秒~8秒,这也是拍摄车流轨迹照片常用到的快门速度。

  而在车流量较少、车速较慢的路段,我们经常会需要将快门速度调到15秒~30秒,很多人会好奇:“快门速度这么慢的情况下,光圈是不是会自动调到非常小?”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夜间拍摄并且ISO100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调到15秒~30秒,光圈也许就在F8~F11范围内,不用担心最小光圈带来的画质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山区路段蜿蜒曲折,非常适合拍摄车轨照片,但是车流量极少,所以可能需要一两分钟的曝光时间,但拍摄出来的效果就像山里的火龙一般,值得尝试。

尼伯特来袭之日  严振龙 摄

点评:受尼伯特台风影响带来的积水,用3辆摩托车与黑色轿车和小树边上无法行驶的电瓶车构成斜三角形图。这样在视觉画面将“行车难”的感受准确传递给观者。


风雨派送  宋义勇 摄

点评:雨夜的霓虹灯光显得更加暖色,作者抓拍到快递小哥风雨无阻、全神贯注的目光,画面搭配适好。


穿越  蔡清伟 摄

点评:静态清晰的历史建筑,用1/8秒速度拍摄,虚幻似风的骑行者飘进,是一幅动静结合的作品。


闹中取静  蓝三峰 摄

点评:后期将杂乱的背景压暗,凸显多彩的泳装与人物,一辆摩托车疾驰而过,增强了画面感。


守护神  杜海鸣 摄

点评:主体交警清晰,四周陪体模糊,陪体衬托着主体,画面感更清晰。


赶集  刘佳照 摄

点评:作者定格白雪、阳光及褐色的白杨树,包围着色彩丰富的主体,更加吸引视线的焦点。


车友会  许保全 摄

点评:作者利用三角形构图,瞬间中抓拍两位小孩同时放眼看右边最小的小孩,右边的小孩神态,展示出得意的笑容,给整画面增添了很好的氛围。


穿行  宋建华 摄

点评:画框式构图,两扇门与画像和背景的古建筑衬托着主体。


弟弟“出行”  柯少峰 摄

点评:人物神态动作抓拍到位,采用S形与三角形构图,凸显哥哥推车的疲倦与弟弟酣睡的惬意。





■ 点评嘉宾/Commented guests



蒋文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福建省摄影艺术协会常务理事

建瓯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曾参与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等纪实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