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闽地瑰宝——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大盘点

2021-8-3 14:32/ 发布者: fzhxsy/ 查看: 1060/ 评论: 0

  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福建拥有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现拥有世界遗产4处,分别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和厦门鼓浪屿、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丹霞,数量位列全国第5位。纵览八闽大地,更有许许多多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承载着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经典理论和精湛的建造技艺,集中体现了福建各地的特色风情和传统文化,以及福建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

武夷山玉女峰  朱庆福 摄


土楼之夜  冯木波 摄


鼓浪屿情怀  姜青芳 摄


山重水复  雷雨亭 摄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2021年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介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审议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上有望再添一颗璀璨明珠。

  据悉,此次泉州申遗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泉州作为中国海洋文明重要代表性城市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印记将更加鲜明。

晨曦中的东西塔  陈英杰 摄


泉州老君岩  许奇 摄


草庵之春  高武 摄


天后宫德济门遗址  王宏亮 摄


洛阳桥  陈文丕 摄


万寿塔  陈文丕 摄


六胜塔  陈志勇 摄


安平桥景色  姜青芳 摄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之一。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同时也是福建省一直以来的中心省会城市,因此从古至今汇聚了大批当地的大家族、名流。如今著名的“三坊七巷”里就曾先后走出过如严复、陈宝琛、林觉民和林长民等中国近代史上众多名人。


  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夜街  林卫宁 摄


水榭戏台  王昌庶 摄


坊巷之夜  胡文 摄


福州三坊七巷  黄健东 摄


福州上下杭


  福州市台江区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

  上下杭与三坊七巷不一样,上下杭有山、有水,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见证。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明确保护的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不仅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福州闽都文化的重要区域。


惊艳上下杭  林钦华 摄


福州鼓岭


  鼓岭是位于福州晋安区宦溪镇的避暑胜地,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距福州市中心约13公里,山高800多米,夏日最高气温不超过30℃,吸引了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


  1935年时,这里拥有200多幢风格各异的避暑别墅,还有教堂、医院、网球场、游泳池、万国公益社等公共建筑。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曾到此避暑。是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之外又一处有影响的避暑地。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访问时通过讲述一段20年前发生在鼓岭的中美友好交往的佳话让“鼓岭”美名远扬。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福建省福州市鼓岭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福州鼓岭  杨勇 摄


闽南红砖建筑


  闽南话把房子叫厝。闽南红砖古厝,红砖红瓦,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而内在则质朴端庄。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福建闽南一带十分常见。红砖古厝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体系。“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是对闽南红砖建筑特色的形象表述。


  作为福建土楼、土堡、红砖、灰砖四大民居建筑之一,红砖古厝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在福建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借鉴福建土楼成功申遗的经验,2017年3月,闽南红砖建筑联袂“申遗”工作也有了实质进展。据泉州市旅游局局长张锡坤介绍,国家文物局目前已将“闽南红砖聚落”列入预备名录。闽系红砖建筑,在闽南以泉州为核心,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2010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部门等机构,在泉州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闽系红砖建筑保护与传承论坛,海峡两岸8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并达成共同为红砖建筑申报世遗的共识。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张梓昌 摄


红砖古厝  林海燕 摄


古厝夕照  叶兴军 摄


万里茶道(福建段)


  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14000 余公里,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2019年3月22日,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茶园秋色  谢何平 摄


茶园春色  邹北轩 摄


海坛风景名胜区


  海坛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境内。平潭素有“千礁岛县”之称,由126个岛屿、702座岩礁组成,陆地总面积392.92平方公里。主岛海坛约324.13平方公里,为福建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因地扼台湾海峡要冲,与台湾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成为我国东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


  海坛风景名胜区以优质的海滨沙滩和奇特的海蚀地貌而闻名,被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景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分为半洋石帆、海坛天神、东海仙境、南寨石景、君山、将军山六大风景游览区和坛南湾、山岐澳等两个海滨度假区。区内象形山石千姿百态,峭壁礁岩雄奇险峻,海滨沙滩连绵无际。


  景区属海蚀造型地貌,不同岩体在海流和风力作用下,塑造出全岛层次错落、组合甚佳的地质地貌奇观,陪衬以碧海蓝天、雄奇壮丽。风景区周围多为渔村,渔事和传统的渔家生活也风景区增添了情趣。于199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海上家园  熊敏 摄


海岛居住智慧  谢何平 摄


闽浙木拱廊桥


  廊桥,也称虹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据考证,浙南、闽东地区保存较好的古代廊桥有100多座,其中列入国保的就有33座。


  浙南、闽东七县民众自古来往密切,风俗习惯相似,各自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生活在廊桥周边的人而言,桥不仅是跨越河流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交流中心,他们在廊桥上交流贸易、表演庆祝、祭祀祈福。千百年来,与之伴生而出的提线木偶戏、药发木偶戏、碇步舞龙等非遗传承至今。


  申遗,是保护好廊桥遗产、弘扬好廊桥文化的重要途径。早在2004年,闽浙七县就启动联合申遗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7年7月,闽浙七县在寿宁县签署《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联盟协定》,共同推进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


  专家认为,申遗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并让廊桥走出大山、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鸾峰桥夜色  许少华 摄 

鸾峰桥是单跨最大的木拱廊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桥  许少华 摄

最长的木拱廊桥。桥长98.2米,宽4.7米,五墩六孔,工艺巧夺天工,气势雄伟,古朴端庄。


红军桥  许少华 摄

纪念红军的木拱廊桥。桥长42.2米,桥宽5.1米,拱跨32.6米,群众取名红军桥,位于寿宁县犀溪乡李家山村东北。


杨梅州桥夜色  许少华  摄

杨梅州桥环境优美,始建于清朝,长42.5米,宽4.2米,拱跨35.7米,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寿宁县杨梅州村外3公里。


千乘桥  许少华 摄

最美双孔木拱廊桥。始建于南宋,全长62.7米,宽4.9米,每孔跨度27.5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岩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由多处洞穴组成,属旧石器时代遗址。万寿岩遗址俗称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7月,三明万寿岩文旅小镇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中国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神秘的万寿岩  胡春燕 摄


木兰溪


  木兰溪,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河流。发源于莆田市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横贯莆田市中、南部,自西北向东流经莆田市的仙游县、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等地区,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入台湾海峡。干流全长105公里,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天然落差784米。


  流域内有著名的南北洋平原(兴化平原)和仙游东西乡平原,是莆田市内主要的人口聚居区。流域内木兰溪沿岸水利设施众多,为流域生产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电力支持。同时木兰溪及其支流、入海口湾是市内重要的水运航道。因此被称为莆田人民的母亲河。


木兰陂  陈英 摄


壶山兰水  蔡昊 摄


莆田非遗·皂隶舞  林梅钦 摄


古村落 古民居


  福建儒村受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畲族文化、三山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熏染,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主题功能都独具特色。此外,还有许多涉台村落作为整体形式存在的物化印证,至今仍延续着闽台“五缘”纽带这一功能和传统。


  经专家考证,福建境内现存古村落最早可上溯到两晋时期,但由于历史变迁,现存绝大多数村落格局都是在明清时期完成的。目前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大都地处偏僻,其中不少整体格局和生活方式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嵩口古镇  梁志斌 摄


霍童古镇  柳明格 摄


培田古民居  谢何平 摄


双溪木雕  王世民 摄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