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摄影

搜索
海峡摄影 专题 查看内容

艺用摄影创作的观念走向(四)

2021-5-8 11:34/ 发布者: fzhxsy/ 查看: 880/ 评论: 0/原作者: 撰文/李世雄

功能的散漫是摄影的天性

  定义摄影是困难的,定义摄影的艺术特性就更加困难。一方面,摄影的媒材特质依附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日新月异,人们原有对摄影技术和手段的认知经常会显得过时或陈旧;另一方面,摄影的价值功用又因其能者多劳而显得杂乱散漫,从传统的物象指认、新闻传播、社会监督、生活记忆、种族类比到现代的广告视觉、欲望传达、艺术商品、时尚符号、身份表述,直至政治、宗教、哲学、灵性等思辩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摄影似乎都无孔不入,它用自己超强的公关能力建立了与各界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不断地打破其作品属性的界限,让所有的人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将自己敏锐的观察力转换为观念的可视衍生物。

  如此看来,功能的散漫、用途的散漫、操控者层面的散漫、产品展现舞台和空间的散漫等等,共同构成了当今社会“影欲横流”的新型表意模式。影像作为物象的替身,已经挤现于社会关系的最前列,备受世人的关注或鉴赏,直至亲自用抢夺(实行拍摄)或投资(金钱购买)的手段而占为己有。

儿童肖像  洛雷塔·勒克斯 摄


阿莱奇冰川  斯潘塞·图尼克 摄


  这种变化使摄影方式从当初“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助手或谦卑的仆人”一下子反仆为主,迅速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成为新潮艺术家争相选用的媒式、成为最新网络传通必不可少的工具、成为演绎文化不能或缺的时代程式。看看摄影产品近年来逞能的领域,也已经从往年的报纸和杂志专业媒体,散漫扩展到各种书籍出版物、美术馆或艺术馆、画廊及个人收藏、电影与录像、设计与视觉展示、计算机及网络,以及商业运作活动和人们社会生存时空中的人性表白等等领域,并且新的用武之地层出不穷。

  以肖像的功能为例。虽然传统中验明身份、记忆索引、甚至更深刻的作为灵魂“窗户”的外在表意(“传神”)的肖像功能仍然存在,但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性传达却使肖像的功能不断漫延,我们看到许多如身份的伪装、环境的互动、隐私的曝露、情节的游戏、以及对生命和身体存在状态的敏感或麻木等等以往只能用语言、文字、音乐、身体等形式表现的人性语境,现在也用摄影来探究和传达。

塑料B,2013年  洛伦佐·维图里 摄


粉色,2013年  洛伦佐·维图里 摄


黄色粉笔,2013年  洛伦佐·维图里 摄


  摄影形式在人像(肖像)领域的散漫运用不仅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艺用手段,而且也让摄影方式从之前人们所认为的“客观或中立的载体”的作品形式,直接转换为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直接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关系。通俗地说,就是“摄影”已从“可选用的形式(媒材)”直接转换为“有价值的内容(讯息)”。之所以能完成这种转换,是因为摄影作为一种最与时俱进的媒式,其迎合时代文化定义的消融(搞定)现实的能力极强,以及其内容和形式交织为一体的非确定性特质。

一分钟雕塑  欧文·乌尔姆 摄


迈阿密的退休老人  内奥米·哈里斯 摄


分类的泛散是摄影的生态

  在摄影散漫的天性中,以往的题材分类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再用来界定或规范各种主题和题材的创作和使用,摄影传达的话语权常常因语境的多变而泛散不定,传统划分的类别设置往往局限甚至阻碍了人们对照片的理解和有效判断,更不用说大量新生的“混血儿”在旧的分类中将无家可归。

  因此,泛散的生态更符合摄影乃至艺术的自由精神,作品的内容和样式经过摄影者的观念诠释和阅读者的实用解读之后,原来所属的类别或淡化或叠化或分化都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类型”。

  以“纪实摄影”为例。传统的定义是“社会生活的重现或记录”,以“真相”的名义让人们放心地相信其客观性和可靠性,以及选择被摄对象(指涉物)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画面诉说方式的确定性内涵。

  而“新纪实”已经泛散为主观和客观交叉的叙述状态,它提供的是行为事件的证据而不是行为事件本身。证据既然是人为的收集,它就带有收集者的观点和看问题的角度,就好象写日记,号称“真实自我”的流露,但哪些要记哪些不记,以及隐私留痕的程度等等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在纪实这个层面上,“中立”与立场并存、瞬间与过程并存、感性与理性并存、真实与现实并存。

  象以往那样靠截取瞬间的单个画面就想确定或完整地表达“真相”(“就是这样”以及“为什么这样”)的所谓纪实摄影的话语特征已经受到怀疑,新的纪实摄影观念上更趋向于“不可言说”的影像特质,以及“什么都没有发生”的“非决定性瞬间”的常态,也许这种存在状态更具有可据证明的现实元素。

灵感  拉里·托威尔 摄


大雨过后:大教堂  大卫·拉夏贝尔 摄


视觉的纷散是摄影的本能

  摄影由框架切取现实系统的某一环节而构成各个单一的静态图面,传统中“将瞬间凝固为永恒”的形态观念先入为主,深入人心。正因为这一瞬间将凝固为永恒,会令拍摄者慎重对待,很用心去经营,希望“这一下”将产生“决定性”的成果,能证明拍摄者的选择是精确的,表意是明晰的,运用工具是到位的。摄影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证明这种准确性和刻意性产生的造型艺术效果并不比其它平面造型艺术逊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用同样的视觉审美标准来衡量和比较摄影和其它姐妹艺术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摄影“艺术”得“很累”,世人将一般视觉艺术的“唯美”准则强加在摄影身上,要求每一个框架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完美造型系统,而实际上“唯美”的视象并非摄影的本能,摄影视象收拢的恰恰是纷杂多变的片面的事实。操控出乎意料的、转瞬流逝的、目常杂碎的、偶然混乱的关系组合正是摄影手段的特殊本领,与此相应,纷散的视象才是摄影构成的本能。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例证摄影这种纷散的视象特征和消融现实的本能。

  其一,当分毫毕现的摄影刻画其实用效能已经易如反掌的时候,淡化细节的艺用眼光却被许多艺术家拿来透视这个过于复杂的现实。我们从大量风景和场景摄影作品中看到,经典的和现代主义的光影、质感、形色和构成不见了,自然与人造空间的千头万绪被淹没在一片“曝光过度”或“对焦不清”的简洁里,错宗繁杂的现实消融于如此容易的光量和焦点控制之中,这也许暗示着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后果,也预示着地球将继续经历的快速变迁的景观现象。

荷兰,1997年  马丁·帕尔 摄


无名,2012年  理查德·米斯拉奇 摄


鹦鹉螺  爱德华·韦斯顿 摄


  其二,当完美的结构在数码方式的参与下变得如此轻易地充满理想而工艺十足的时候,艺用摄影转而在过程的残缺中寻找“半构”和重构的“不到顶点”的美学内涵。在以往对静物或物体的摄影控制中,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往往被处理成有隐喻的主题,但现今的摄影家却喜欢在很琐碎的日常事物中寻找拍摄对象,将现实的意义消散在一个个不起眼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淡化特定物体的表面和内在属性的定位。

  其三,也许是为了摆脱摄影只能选择瞬间这种过于确定的呆照形式,也或许是受电影、戏剧、时装、文学等多媒体合力的影响,摄影的表演和叙述的成份正在增加,装扮和故事意味着影像将蕴涵更多层面的信息,观众也需花更多的时间去剖析层次,或在无中生有的假设下展开画面所提供的线索。摄影和艺术电影语言的互相影响和利用无疑使摄影往脱离现实的路上又迈出了一步,这些影像都与现实中具体的社会事件相分离,非现实的特征使人们不得不更用心地观看和重新思考摄影角色的问题,并在建构与混淆的困惑中发挥想象的张力。

  其四,主体散失与中心扩散以及片面感和局部感的画面特征不仅对应着现实世界中缤纷凌乱的秩序,而且产生多元化的无所归属感。这种特征在纪实及城市题材的作品中尤为明显。社会场所特别是城市被看作是不属于任何人的“暂时的空间”,又以变迁中的流动体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眼前,过往景象在框格中短暂聚散而被寄存——这正是摄影框架构成的独特本能,任何能传达这种感觉的视象切片都应该被编入摄影产品的嫡系部队。

■ 关于作者/Author



李世雄

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任教于厦门大学传播学院。

长期从事摄影教学、摄影理论、摄影创作、摄影组织及摄影商务,

曾应邀担任全国著名的“艰巨历程”(1988)和第27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2019)等大展(赛)评委。

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会员和“中国摄影事业突出贡献工作者”称号。



上一篇:燕赵风韵下一篇:生态家园
返回顶部

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1号